查看原文
其他

一本赞美电子文本优点的纸质书

李恪 读库小报 2021-06-01
按:《超文本和超链接》是最新出版的读库本。本篇为作者手记。

人类历史上,从未有某个时期像今天一样,产出过如此海量的信息。如何建立信息之间的关联,从而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,对生活在当下的我们有重要意义。

本书就是关于如何获取信息,以及对信息本身的思考。这或许是一本只有在当今的年代才会产生的书——一本赞美电子文本优点的纸质书。


01


这本小册子源自我一直来的疑惑:为什么国外互联网有很多文章添加了大量超链接,而国内这么做的人不多?一个疑惑产生了更多疑惑:超链接为什么是这种形式?是谁发明它?有哪些作用?


当时的我,只是隐约感到,超链接给查证和溯源提供了很多便利——只需点击一下,就可以跳转到来源。


2015 年底,模糊的观念变得清晰,我意识到,添加超链接既是对信息来源的尊重,也便于读者了解更多信息,同时表明文章内容有据可查。


自 2016 年起,我的文章都尽可能添加了信息来源链接。当时我还写了一篇文章,煞有其事地呼吁“标注来源链接”应当是互联网基本礼仪。


但仍有一些疑惑没有得到解答。2018 年,我和方可成老师说要写一篇超链接相关的文章。两年过去,直到 2020 年初,我才开始动笔。


没想到写成了一本小册子。真正写作的时间不算多,大量时间花在了寻找、查证和梳理资料上。如果不是任天堂发布了“动物森友会”,应该能更早完成。


年底时,我完成了初稿。编校老师的细心和专业让我印象深刻,我发现和未发现的错别字,都被编校老师一一改正。文中一些不通顺的地方,也被一并修改了。


一件有意思的事是,我偶尔会在作品中加入“签名”,比如在不起眼的文字角落加一只“黄猫”。出版之后才发现,“黄猫”变成了“橘猫”。



02


超链接可能是互联网上最不起眼又最重要的事物,凯文·凯利在《纽约时报》的一篇文章(The Web Time Forgot)中评论:“超链接是上个世纪最不被重视的发明之一,它将和无线电一起进入伟大发明的万神殿。”


艾伯特-拉斯洛·巴拉巴西在《链接》里写道:“万维网的力量来自链接......这些链接把一个个文档组织成巨大的文档网络,我们通过点击鼠标便可以在文档间邀游。链接就是将现代信息社会编织在一起的针脚......没有链接,我们将无法访问万维网这个巨大的数据库,万维网也将变成互联世界的信息废墟。”


要回答超链接是什么,要先说明超文本是什么。超文本有计算机上的含义,也有文学上的定义,它最初指“非顺序”(Non-sequential)或“非连续”的作品,后来一般指计算机上含有超链接的文本,最常见的是网页。


超链接则是超文本上信息之间的连接,最常见的是网页上可点击跳转的文字。超文本和超链接的关系紧密,以至于《不列颠百科全书》直接将超文本等同于超链接。


一个老派的超链接是:蓝色字体、带下划线。只需一个点击,你就可以在以毫秒为单位的时间内,透过电话线、双绞线、光纤,穿过网关、路由、交换机,得到另一个城市、另一个国家、另一片大陆上某个服务器内的资源。


信息不会凭空出现,绝大部分有源可溯。超链接的意义不仅在于技术,还在于信息本身。


超链接是一个邀请——这里是信息来源,欢迎查证;超链接是一个提醒——这里有更多相关信息;超链接是一种尊重——作者是这位。


超链接还是一种认可,伯纳斯-李在《编织万维网》中写道:“认可,作为一种传递质量判断的方法,在万维网上很容易实施,因为它们可以用超文本链接来制作......超文本中的言论自由意味着‘链接的权利’,这是整个万维网最基本的建筑单位。”


在一些地方,超链接还是一种“投票”,这有点类似于论文的引用次数,比如在谷歌那里,一个网页被链接的次数多少是其重量性的一个指标。谷歌的《打造方便Google处理的网站的步骤》中这么写道:“Google将从网页A至网页B的链接解释为网页A向网页B的投票。通过网页投票表决本身的‘重要性’更具分量,并且有助于提高其他网页的‘重要性’。”


在这个时代,超链接还有更现实的意义。如今有太多人想操纵信息,他们斩断来源、任意曲解、妄下判断,让人们在片段和虚假所致的混乱中打转。


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不会添加任何来源链接,因为他们知道,添加链接的过程就是消除信息污染的过程。



03


如果一个超链接指向同一文本、机器、系统内部的资源,我们称之为内部链接;如果它指向的资源在外部,可以称之为外部链接。


不言而喻,万维网最关键的特性就是外部链接。在万维网之前,所有超文本系统只有内部链接,所有跳转都在自己的地盘,几乎都是“一张软盘或只读光盘上的数据库”。


如果没有外部链接,万维网只是一个内部的超文本系统。然而,如果你稍加注意,就能发现外部链接在国内互联网的遭遇。


任何在国内互联网写超链接的人都面临一个直接矛盾:文章里的超链接常常无法显现或正常跳转。


在一些内容平台,外链意味着限流、屏蔽、阻断——熟知互联网的人都清楚,任何小小的阻碍,都会让一批人懒得点开链接。制造阻碍的人比我们更清楚这一点。


即便没有那些限制,国内媒体也很少添加外链,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是,流量会被引过去。在我所知范围内,只有好奇心日报积极地为关键信息添加外链。


实际上,由于 APP 的兴起,万维网(或者说它的某些方面)已经开始衰亡。但万维网不是超文本和超链接的终点,也不是终极模式。



04


单看宣称海报的标题,你可能会以为这是一本教程,实际上它写的是故事。我的想法是,以超链接和超文本为线索,串联与之相关的人和事。


关联,是本书的主题,也融入了本书的结构。如书中所写,“布什想象了机械时代的超链接和超文本,恩格尔巴特用计算机实现了超链接,创造了数字时代的超文本;尼尔森发明了‘超文本’一词,成为它最积极的宣道者;最终伯纳斯-李用超链接连接了全世界,创造了无限的超文本系统——万维网。”


他们之间的关联,不是本书的新发现,在大部分超文本相关的资料中都能找到。我所做的工作,很大程度上是查证、梳理和补充。


四人之中,两人已作古,两人还在世。从结果上来看,只有两位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,比起互联网行业的风云人物,知道他们的人要少得多。


除了四位主角,小册子还提及了多位计算机和互联网领域的先驱,他们每一个人都值得一本书来讲述。


我永远感激他们。感谢万维网,让二十年前的我接触到当时难以想象的信息;感谢互联网,让我这样“边缘人”也能交到朋友。


好了,你已经看完一个偏执者的絮叨,请容我最后小声地呐喊:


“超链接的自由是信息的自由。”


本文作者:李恪
《超文本和超链接》作者
题图:《窃听大阴谋》剧照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